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 沐浴经典 | 课程代码 | 05200105 |
英文名称 | analyse appreciatively classical works | 适用专业 | 全校各专业 大一学生 |
课程性质 | 必修 | 课程模块 | 公共基础课 |
总学时数 | 32 | 理论学时 | 30 |
实践学时 | 2 | 课程学分 | 2 |
开学学期 | 第2学期 | ||
背景介绍 | 本课程是我校面向全校各专业大一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是一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教学专题,以涵养、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学习古典诗歌艺术为教学目标的古典诗歌鉴赏课。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需要从理论内容、实践等方面设计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提升学科素养。同时,作为公共基础课,也需要结合课程内容,开展课程思政,涵养和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
教学资源 | 教材: 1.《沐浴经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读本》,刘冬 罗玉峰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11月. 2.《沐浴经典——名家名诵名曲选粹》,黎爱斌主编,科学出版社,2009年8月.
参考书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词》,戴木才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4月.
| ||
教学辅助资源 | 1.本校图书馆馆藏、中国知网学术论文; 2.中国诗歌艺术(中国大学mooc),https://www.icourse163.org/course/scu-21006 | ||
教学组织 与实施 | 1.基于学习产出的教育模式(outcomes-based education,缩写为obe),紧密结合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毕业要求,基于课程内容,利用各种手段与方法,组织实施教学。 2.充分利用慕课等网络教学资源,以学生为主体,实施翻转课堂,增加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在课堂上的交流与讨论互动。 3.采取专题教学的方式,以古典诗歌艺术为专题,融合教材内容,对中国古典诗歌进行深入解读,帮助学生掌握古典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模式。 4.充分利用学习通等平台实时监控课堂教学效果。 | ||
课程思政 融入点
| 通过诗歌的“意”(情意、理念、认知)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2个价值理念)的重要内涵对接,前者直接为后者提供富有教育意义和艺术感发力量的现成答案,从而为我们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和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卓有成效的现实途径和最有效的载体之一,为实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 ||
课程重点难点 | 课程重点:中国古典诗歌艺术的主要关目 课程难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各价值理念的丰富内涵 |
二、课程内容与目标
1.课程内容
沐浴经典是我校面向全校各专业大一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是一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教学专题,以涵养、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学习古典诗歌艺术为教学目标的古典诗歌鉴赏课。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高校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克服传统教学方式“灌输”“说教”“事倍功半”的弊端,选择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载体。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精粹的唐宋诗词在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独特优势。其理由是:古典诗歌尤其是唐宋诗词是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学样式,也是“诗人心灵的真实记录,是最可靠的研究资料”(程千帆语),富有吸引力、亲和力、感染力,形象美、建筑美、声律美和思想的引领性。同时,“意”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灵魂和统帅,“立意”对诗歌、散文来说都具有决定性意义。古典诗歌的“意”除了表达一种认知和理念外,还要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即“情意”,以及对人生的一种感悟、体验。而古典诗歌中的“意”又往往是隐寓在形象的“画面”之中的,这隐寓在形象的“画面”中的“意”就为我们从各个维度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2个价值理念)的重要内涵提供了富有教育意义和艺术感发力量的现成答案,从而为我们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和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卓有成效的现实途径和最有效的载体之一,为实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2.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1: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与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各价值理念的丰富内涵,并通过古典诗歌形象美与感染力的濡染、浸淫,自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成为大学生强健的行为准则、价值系统、精神标杆和理想丰碑。
课程目标2:
通过对中国古典诗歌艺术情景、比兴、语言、立意、结构、剪裁、技巧、意象、时空、声律、对偶等重要关目的梳理和解析,细化并深化学生对古典诗歌艺术的认知,使学生在审美欣赏中达到对中国古典诗歌不同艺术特点的深层理解和把握。
三、教学学时分配(慕课为线下12节)
章次 | 内容 | 学时分配 | ||
理论 | 实践 | 小计 | ||
绪论 | 课程开设的目的、主要内容等 | 1 |
| 1 |
第一章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 | 2.5 | 0.5(朗诵示范、练习与指导;近体诗写作指导) | 3 |
第二章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主 | 1 |
| 1 |
第三章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明 | 3 |
| 3 |
第四章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谐 | 4.5 | 0.5(课堂讨论交流: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各价值 理念的其他内涵,并举例说明) | 5 |
第五章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由 | 3 |
| 3 |
第六章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平等 | 1 |
| 1 |
第七章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正 | 3 |
| 3 |
第八章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 | 1 | 0.5(近体诗写作指导) | 1.5 |
第九章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 | 3 |
| 3 |
第十章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敬业 | 2 |
| 2 |
第十一章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诚信 | 1 |
| 1 |
第十二章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友善 | 4 | 0.5(课堂讨论交流: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各价值理念的其他内涵,并举例说 明) | 4.5 |
合计 | 30 | 2 | 32 |
四、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
第一章 绪 论
(一)教学要求
了解课程的开设目的及意义,即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利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学样式和“诗人心灵的真实记录”并富于吸引力、亲和力、感染力,形象美、建筑美、声律美和思想引领性的中国古典诗歌的独特优势,挖掘隐寓在古典诗歌形象“画面”中的“意”,为我们从各个维度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2个价值理念)的重要内涵提供富有教育意义和艺术感发力量的现成答案,从而为我们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和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卓有成效的现实途径和最有效的载体之一,为实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目标奠定坚实基础。了解课程的主要学习内容;了解课程的学习和考试方式。
(二)教学内容
0.1 课程开设的目的及意义
0.2 课程的主要内容
0.3 课程的学习及考核方式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课程开设的目的
难点:课程开设的意义
第二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
(一)教学要求
1.通过杜甫《忆昔》(其二)的鉴赏与讲解,倾听诗人心声,感受诗人脉搏,接受精神熏陶和感染,通过诗歌描绘的“人丁兴旺、丰衣足食、盗寇息止、政通民富、秩序井然”盛世景象把握社会主义“富强”价值观的内涵;通过对杜甫《石壕吏》的鉴赏,从“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这一社会底层家庭悲剧中把握社会主义“富强”价值观的内涵。
2.掌握古典诗歌艺术——“裁剪”“赋”“对比”的表现手法
(二)教学内容
2.1 “忆昔开元全盛日”——富强盛世的全景式刻画
(1)作品鉴赏(线上)
(2)社会主义“富强”价值观内涵在《忆昔》中的表现
(3)古典诗歌艺术之——“赋”
(4)古典诗歌艺术之——对比
2.2 “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诗史”中的“富强”梦
(1)作品鉴赏(线上)
(2)社会主义“富强”价值观内涵在《石壕吏》中的表现
(3)古典诗歌艺术之——“裁剪”
2.3 “庙堂无策可平戎,坐使甘泉照夕烽”——万方多难、家国残破的社会现实
(1)作品鉴赏(线上)
(2)社会主义“富强”价值观内涵在《伤春》中的表现
(3)古典诗歌艺术之——“反衬”
2.4 实践课:朗诵示范、练习与指导;近体诗写作指导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古典诗歌艺术——“裁剪”“赋”“对比”的表现手法
难点:从“人丁兴旺、丰衣足食、盗寇息止、政通民富、秩序井然”的盛世景象和“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的社会底层家庭悲剧中分别把握社会主义“富强”价值观的内涵。
第三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主
(一)教学要求
1.通过杜甫《春夜喜雨》的鉴赏与讲解,使学生从“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喜雨”人格与主人翁意识的角度把握“主人翁意识”这一社会主义“民主”价值观的重要内涵。
2.掌握古典诗歌艺术——“兴寄”“拟人”的表现手法
(二)教学内容
3.1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喜雨”人格与主人翁意识
(1)作品鉴赏(线上)
(2)社会主义“民主”价值观内涵在《春夜喜雨》中的表现
(3)古典诗歌艺术之——兴寄
(4)古典诗歌艺术之——拟人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古典诗歌艺术——“兴寄”“拟人”的表现手法
难点:使学生从“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喜雨”人格与主人翁意识的角度把握“主人翁意识”这一社会主义“民主”价值观的重要内涵。
第四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明
(一)教学要求
1.通过对柳永《望海潮》的鉴赏,从词中描写的杭州自然风光、都市繁华与人民和平宁静的生活景象中把握物质文明、社会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的价值内涵(从物质文明、社会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等五大构成系统谈);通过陶渊明《桃花源记》的鉴赏,从文中描绘的世外桃源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的生活中把握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的价值内涵;通过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鉴赏,从诗中表现的深沉、寥廓、宁静境界中的离情别绪与生命意识中把握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价值内涵。
2.掌握古典诗歌艺术——“赋”“烘托”“虚景实写”“情、景、
理交融”的表现手法
(二)教学内容
4.1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杭城的自然风光、都市繁华与人民和平宁静的生活景象
(1)作品鉴赏(线上)
(2)社会主义“文明”价值观内涵在《望海潮》中的表现
(3)古典诗歌艺术之——“赋”
(4)古典诗歌艺术之——烘托
4.2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世外桃源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的生活描绘
(1)作品鉴赏(线上)
(2)社会主义“文明”价值观内涵在《桃花源记》中的表现
(3)古典诗歌艺术之——“虚景实写”
4.3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深沉、寥廓、宁静境界中的离情别绪与生命意识
(1)作品鉴赏(线上)
(2)社会主义“文明”价值观内涵在《春江花月夜》中的表现
(3)古典诗歌艺术之——“情、景、理交融”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古典诗歌艺术——“赋”“烘托”“虚景实写”“情景理交融”的表现手法
难点:从词中描写的杭州自然风光、都市繁华与人民和平宁静的生活景象中把握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社会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的价值内涵(从物质文明、社会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等五大构成系统谈);从文中描绘的世外桃源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的生活中把握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的价值内涵;从诗中表现的深沉、寥廓、宁静境界中的离情别绪与生命意识中把社会主义握政治文明的价值内涵。
第五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谐
(一)教学要求
1.通过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的鉴赏与讲解,从西湖早春明媚风光和自然之物的活泼情趣与雅致闲情中把握人与自然和谐的内涵;通过王维《鸟鸣涧》的鉴赏与讲解,从禅趣的角度把握人与自然和谐的内涵;通过陶渊明《饮酒》(其五)的鉴赏与讲解,从“悠然”自得的心境把握人与自然和谐的内涵;通过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的鉴赏与讲解,从“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的人生态度中把握身心和谐的内涵;通过李白《送友人入蜀》的鉴赏与讲解,从“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这一对友人意味深长的告诫中把握身心和谐的内涵;通过苏轼《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的鉴赏与讲解,从苏轼“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的人生虚无思想中把握身心和谐的内涵;通过陆游《游山西村》的鉴赏与讲解,从“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的宁静、欢悦气象中把握人与社会和谐的内涵。
2.掌握古典诗歌艺术——“结构(起承转合)”“白描”“反衬”“连喻”“对偶”“意象”的表现手法
(二)教学内容
[1]人与自然的和谐:
5.1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情景交融的自然之美
(1)作品鉴赏(线上)
(2)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内涵在《钱塘湖春行》中的表现
(3)古典诗歌艺术之——白描
5.2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物我合一的自然之谐
(1)作品鉴赏(线上)
(2)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内涵在《鸟鸣涧》中的表现
(3)古典诗歌艺术之——反衬
5.3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回归本真的自然之趣
(1)作品鉴赏(线上)
(2)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内涵在《饮酒》(其五)中的表现
(3)古典诗歌艺术之——意象
[2]身心和谐:
5.4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积极、豁达的人生态度
(1)作品鉴赏(线上)
(2)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内涵在《和子由渑池怀旧》中的表现
(3)古典诗歌艺术之——连喻
5.5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旷达顺适、随缘应机的生活态度
(1)作品鉴赏(线上)
(2)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内涵在《送友人入蜀》中的表现
(3)古典诗歌艺术之——对偶
5.6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人生虚无思想的积极一面
(1)作品鉴赏(线上)
(2)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内涵在《正月二十日与...》中的表现
(3)古典诗歌艺术之——比喻
[3]人与社会的和谐
5.7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宁静、欢悦气象中的人际和谐
(1)作品鉴赏(线上)
(2)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内涵在《游山西村》中的表现
(3)古典诗歌艺术之——“结构”
5.8 实践课: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各价值理念的其他内涵进行交流讨论,并举诗例说明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古典诗歌艺术——“结构(起承转合)”“白描”“反衬”“连喻”“意象”的表现手法
难点:从西湖早春明媚风光和自然之物的活泼情趣与雅致闲情中把握人与自然和谐的内涵;从禅趣的角度把握人与自然和谐的内涵;从“悠然”自得的心境把握人与自然和谐的内涵;从“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的人生态度中把握身心和谐的内涵;从“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这一对友人意味深长的告诫中把握身心和谐的内涵;从苏轼“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的人生虚无思想中把握身心和谐的内涵;从“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的宁静、欢悦气象中把握人与社会和谐的内涵。
第六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由
(一)教学要求
1.通过苏舜钦《和淮上遇便风》的鉴赏与讲解,从“行为自由”的正面视角把握社会主义“自由”价值观的重要内涵;通过程颢《秋日偶成》的鉴赏与讲解,从“道德完善”的心灵自由角度把握社会主义“自由”价值观的内涵;通过黄庭坚《登快阁》的鉴赏与讲解,从超脱尘世的隐逸自由角度把握社会主义“自由”价值观的内涵;通过苏轼《定风波》的鉴赏与讲解,从“超然豁达的生命气度”角度把握社会主义“自由”价值观的内涵。
2.掌握古典诗歌艺术——“兴寄”“用典”“对偶”的表现手法
(二)教学内容
(1)作品鉴赏(线上)
(2)社会主义“自由”价值观内涵在《和淮上遇便风》中的表现
(3)古典诗歌艺术之——对比
6.2 “富贵不淫贫贱乐”-----社会主义“自由”价值观内涵的另一种体现(一)
(1)作品鉴赏(线上)
(2)社会主义“自由”价值观内涵在《秋日偶成》中的表现
(3)古典诗歌艺术之——对偶
6.3 超脱尘世的隐逸自由——社会主义“自由”价值观内涵的另一种体现(二)
(1)作品鉴赏(线上)
(2)社会主义“自由”价值观内涵在《登快阁》中的表现
(3)古典诗歌艺术之——用典
6.4 超然豁达的生命气度——社会主义“自由”价值观内涵的另一种体现(三)
(1)作品鉴赏(线上)
(2)社会主义“自由”价值观内涵在《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的表现
(3)古典诗歌艺术之——比喻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古典诗歌艺术——“兴寄”“用典”“对偶”的表现手法
难点:从“道德完善”的心灵自由角度把握社会主义“自由”价值观的内涵;从超脱尘世的隐逸自由角度把握社会主义“自由”价值观的内涵;从“超然豁达的生命气度”角度把握社会主义“自由”价值观的内涵。
第七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平等
(一)教学要求
1.通过对袁枚《苔》的鉴赏与讲解,使学生在意象的对比中把握社会主义“平等”价值观的内涵。
2.掌握古典诗歌艺术——“对比”的表现手法
(二)教学内容
7.1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从《咏史》到《苔》的平等意识
(1)作品鉴赏(线上)
(2)社会主义“平等”价值观内涵在《苔》《咏史》中的表现
(3)古典诗歌艺术之——对比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古典诗歌艺术——“对比”的表现手法
难点:使学生在意象的对比中把握社会主义“平等”价值观的内涵
第八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正
(一)教学要求
1.通过对《赠妓云英》的鉴赏与讲解,从士大夫对不公正社会的不满与抨击中把握社会主义“公正”价值观的内涵;通过对《诗经魏风硕鼠》的鉴赏与讲解,从农业生产者对不公正社会的怨恨与反抗中把握社会主义“公正”价值观的内涵;通过对梅尧臣《陶者》的鉴赏与讲解,从手工业生产者对不公正社会的叹息与谴责中把握社会主义“公正”价值观的内涵。
2.掌握古典诗歌艺术——“欲扬先抑”“比拟”的表现手法
(二)教学内容
8.1 “我未成名君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士大夫对不公正社会的不满与抨击
(1)作品鉴赏(线上)
(2)社会主义“公正”价值观内涵在《赠妓云英》中的表现
(3)古典诗歌艺术之——欲扬先抑
8.2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农业生产者对不公正社会的怨恨与反抗
(1)作品鉴赏(线上)
(2)社会主义“公正”价值观内涵在《硕鼠》中的表现
(3)古典诗歌艺术之——比拟
8.3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手工业生产者对不公正社会的叹息与谴责
(1)作品鉴赏(线上)
(2)社会主义“公正”价值观内涵在《陶者》中的表现
(3)古典诗歌艺术之——对比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古典诗歌艺术——“欲扬先抑”“比拟”的表现手法
难点:从士大夫对不公正社会的不满与抨击中把握社会主义“公正”价值观的内涵;从农业生产者对不公正社会的怨恨与反抗中把握社会主义“公正”价值观的内涵;从手工业生产者对不公正社会的叹息与谴责中把握社会主义“公正”价值观的内涵。
第九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
(一)教学要求
1.通过对《咏史上宣帝》《寄卢仝》的鉴赏与讲解,使学生从“以法治世的理念”和狷介雄豪、“高古介僻”的守法典范的角度把握社会主义“法治”价值观的重要内涵。
2.掌握古典诗歌艺术——“对比”的表现手法
(二)教学内容
(1)作品鉴赏(线上)
(2)社会主义“法治”价值观内涵在《咏史上宣帝》中的表现
(3)古典诗歌艺术之——对比
9.2 “先生事业不可量,惟用法律自绳己”——狷介雄豪、“高古介僻”的守法典范
(1)作品鉴赏(线上)
(2)社会主义“法治”价值观内涵在《寄卢仝》中的表现
(3)古典诗歌艺术之——反衬
9.3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古典诗歌艺术——“赋”的表现手法;学习今昔“对比”的表现手法
难点:使学生从“开元时代的政治清明与政策法规的长效稳定”中把握社会主义“法治”价值观的重要内涵。
第十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
(一)教学要求
1.通过对文天祥《过零丁洋》的鉴赏与讲解,使学生从“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的角度把握社会主义“爱国”价值观的重要内涵;通过对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其二)的鉴赏与讲解,使学生从诗人忠诚无私的爱国情操中把握社会主义“爱国”价值观的重要内涵;通过对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鉴赏与讲解,使学生从饱受离乱之苦、渴望国家安定的急切心情中把握社会主义“爱国”价值观的重要内涵;通过对《诗经.无衣》的鉴赏与讲解,使学生从戍边将士抵御外侮、保家卫国的高尚情操中把握社会主义“爱国”价值观的重要内涵。
2.掌握古典诗歌艺术——“复沓”“反衬”“想象”“反讽”的表现手法
(二)教学内容
10.1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照汗青”——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与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
(1)作品鉴赏(线上)
(2)社会主义“爱国”价值观内涵在《过零丁洋》中的表现
(3)古典诗歌艺术之——反衬
10.2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忠诚无私的爱国情操
(1)作品鉴赏(线上)
(2)社会主义“爱国”价值观内涵在《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其二)中的表现
(3)古典诗歌艺术之——反讽
10.3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饱受离乱之苦、渴望国家安定的急切心情
(1)作品鉴赏(线上)
(2)社会主义“爱国”价值观内涵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表现
(3)古典诗歌艺术之——想象
10.4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沦落他乡、老病孤愁仍忧国忧民的志诚之心
(1)作品鉴赏(线上)
(2)社会主义“爱国”价值观内涵在杜甫《登岳阳楼》中的表现
(3)古典诗歌艺术之——反衬
10.5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誓死报国的壮烈情怀
(1)作品鉴赏(线上)
(2)社会主义“爱国”价值观内涵在王昌龄《从军行》中的表现
(3)古典诗歌艺术之——反衬
10.6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戍边将士抵御外侮、保家卫国的高尚情操
(1)作品鉴赏(线上)
(2)社会主义“爱国”价值观内涵在《无衣》中的表现
(3)古典诗歌艺术之——复沓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古典诗歌艺术——“复沓”“欲扬先抑”“想象”“对偶”的表现手法
难点:从“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的角度把握社会主义“爱国”价值观的重要内涵;从诗人忠诚无私的爱国情操中把握社会主义“爱国”价值观的重要内涵;从饱受离乱之苦、渴望国家安定的急切心情中把握社会主义“爱国”价值观的重要内涵;从戍边将士抵御外侮、保家卫国的高尚情操中把握社会主义“爱国”价值观的重要内涵。
第十一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敬业
(一)教学要求
1.通过对杜甫《蜀相》和《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的鉴赏与讲解,使学生从“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的蜀相和勤政爱民的“父母官”形象中把握社会主义“敬业”价值观的内涵。
2.掌握古典诗歌艺术——“反衬”“托物取喻”的表现手法
(二)教学内容
11.1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敬业精业话蜀相
(1)作品鉴赏(线上)
(2)社会主义“敬业”价值观内涵在《蜀相》中的表现
(3)古典诗歌艺术之——反衬
11.2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勤政爱民的“父母官”
(1)作品鉴赏(线上)
(2)社会主义“敬业”价值观内涵在《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中的表现
(3)古典诗歌艺术之——托物取喻
11.3 “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勤于国事、尽忠职守的精神品格
(1)作品鉴赏(线上)
(2)社会主义“敬业”价值观内涵在《春宿左省》中的表现
(3)古典诗歌艺术之——烘托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古典诗歌艺术——“反衬”“托物取喻”的表现手法
难点:从“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的蜀相和勤政爱民的“父母官”形象中把握社会主义“敬业”价值观的内涵
第十二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诚信
(一)教学要求
1.通过王安石《商鞅》的鉴赏与讲解,使学生从“商鞅能令政必行”这一“取信于民、重视承诺”的历史人物形象中把握社会主义“诚信”价值观的主要内涵。
2.掌握古典诗歌艺术——“议论”的表现手法
(二)教学内容
12.1 “一言为重百金轻”——取信于民、重视承诺
(1)作品鉴赏(线上)
(2)社会主义“诚信”价值观内涵在《商鞅》中的表现
(3)古典诗歌艺术之——议论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古典诗歌艺术——“议论”的表现手法
难点:从“商鞅能令政必行”这一“取信于民、重视承诺”的历史人物形象中把握社会主义“诚信”价值观的主要内涵。
第十三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友善
(一)教学要求
1.通过对杜甫《赠卫八处士》的鉴赏与讲解,使学生从烽火乱世中的人情美--淳朴而深厚的友情中把握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重要内涵;通过对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鉴赏与讲解,使学生从“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一情调豪迈的深情慰勉中把握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重要内涵;通过对黄庭坚《寄黄几复》的鉴赏与讲解,使学生从诗人怀念友人的殷殷之情、对友人垂老沉沦处境的惋惜及友人为人才学的称赞中把握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重要内涵;通过对杜甫《月夜》的鉴赏与讲解,使学生从感人肺腑的乱世亲情中把握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重要内涵。
2.学习古典诗歌艺术——“悬拟”“意象”“顿挫”“情景”
(二)教学内容
13.1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烽火乱世中的人情美
(1)作品鉴赏(线上)
(2)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内涵在《赠卫八处士》中的表现
(3)古典诗歌艺术之——顿挫
13.2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情调豪迈的真情慰勉
(1)作品鉴赏(线上)
(2)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内涵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表现
(3)古典诗歌艺术之——情景
13.3 “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江湖夜雨中怀念友人的殷殷之情
(1)作品鉴赏(线上)
(2)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内涵在《寄黄几复》中的表现
(3)古典诗歌艺术之——烘托
13.4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有客来访的欣喜与竭诚尽意的盛情
(1)作品鉴赏(线上)
(2)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内涵在杜甫《客至》中的表现
(3)古典诗歌艺术之——烘托
13.5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感人肺腑的乱世亲情
(1)作品鉴赏(线上)
(2)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内涵在《月夜》中的表现
(3)古典诗歌艺术之——悬拟
13.6 实践课: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各价值理念的其他内涵进行交流讨论,并举诗例说明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学习古典诗歌艺术——“悬拟”“烘托”“顿挫”“情景”
难点:从烽火乱世中的人情美--淳朴而深厚的友情中把握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重要内涵;通过对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鉴赏与讲解,从“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一情调豪迈的深情慰勉中把握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重要内涵;从诗人怀念友人的殷殷之情、对友人垂老沉沦处境的惋惜及友人为人才学的称赞中把握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重要内涵;从感人肺腑的乱世亲情中把握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重要内涵。
五、实践内容与学时分配
沐浴经典课程实践教学一览表
序号 | 实践项目名称 | 实践内容提要 | 学时 | 主要仪器设备 | 实践类型 | 实践类别 | 实践地点 |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明 | 课堂讨论交流: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各价值理念的其他内涵,并举例说明;朗诵示范、练习与指导;近体 诗写作练习 | 1 | 多媒体 |
| 必开 | 教室 |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友善 | 同上 | 1 | 多媒体 |
| 必开 | 教室 |
|
|
|
|
|
|
|
|
| 小计 |
| 2 |
|
|
|
|
六、教学方法
在线上线下混合式翻转课堂的基础上,根据课程内容和知识点的特色,融合多种教学法在手机教学app(学习通)的支撑下开展课程教学。
灵活运用探究式问题或案例导入法、任务分解法、生活启发法、合作互助学习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使学生通过对课堂已讲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各价值理念的诸多内涵进行扩展,交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的认识和体会,培养、锻炼创新思维。
七、课程考核方式
本课程兼顾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评价内容包括视频观看、在线讨论、在线作业、在线考试(两道论述题,开卷)等环节,其中论述题适合在线开卷考试,难度适中,主要考核学生两种核心能力:即学生准确理解中国古诗经典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各价值理念的丰富内涵,以及作品艺术地表现这些价值内涵的古典诗歌艺术。围绕这两种核心能力的培养与评价,本课程主要从两个维度设计两类考核题型(作业和考试):一类是考核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某一价值理念重要内涵认识的全面性,要求考生指出本课程教学大纲之外的某一重要价值内涵并举相关诗例进行论证,另一类是考核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艺术情景、比兴、语言、立意、结构、剪裁、技巧、意象、时空、声律、对偶等重要关目的认知及对中国古典诗歌不同艺术特点的深层理解和把握,要求考生分析课程教学大纲之外的一首经典古诗的重要价值内涵及相应的艺术表现手法。 本课程总评成绩由线上的视频观看(15%)、在线作业(20%)、在线考试(50%)、课堂考勤及表现(15%)组成,在线考试以论述题(开卷)的形式进行,有利于对学生日常监督和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百分制评定,重视过程,考核平时,也可以以 考促学。 1. 各考核环节评定细则
2.考试、作业评价标准
|
八、修订说明
本课程根据网络学习、平时表现、期末考试等情况,结合学生、教学督
导等反馈,及时对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改进、总结经验,并在下一轮课程教学中改进修订,确保达成相应的毕业要求指标点。
教研室:公共课教研室 |
审订人:王颖怡 |
尊龙凯时的版权所有:尊龙凯时 copyright©2018 新余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地址:江西省新余市高新区阳光大道2666号 电话:0790-7138730 邮编:338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