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出一颗心,倾注满腔情 ——记“奋斗•青春”支教教师胡刊-尊龙凯时

捧出一颗心,倾注满腔情 ——记“奋斗•青春”支教教师胡刊-尊龙凯时

2017-11-09 00:00:00   人浏览

胡刊,男,汉族,江西省分宜县人,1991年3月出生,中共党员,新余学院2015届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现任教于分宜县高岚乡中心学校。生于县城长于县城,在大学期间就把去农村支教,服务乡村教育作为自己的理想。2015年通过三支一扶考试被高岚乡中心学校录用。被录用后,他就告诉自己:“珍惜拥有的机会,努力服务乡村教育。”


扎根乡村,服务教育

最令应届大学毕业生向往的,莫过于在城市选择一份“政府机关公务员”、“国企”或者“世界500强”的职业。然而,有这么一个人,他放弃了县城安逸轻松的国编教师岗位,选择了偏远地区的农村支教。他的决定曾让父母反对、亲朋不解,然而,为了心中执着的梦想,为了不辜负热血的青春,他无悔地投身乡村的基层教育,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这句话一直在中国老百姓的耳边回荡。虽然地处山区,经济落后,但是高岚乡的村民们对于教育尤其的看重,要想孩子今后有好出息,唯一的出路就是读书。对于当地的教师,村民们有着很高的要求,这对于一个刚刚毕业不久就被录用的年轻人来说是一个很严峻的考验,干得好大家都会记住你,干得不好就一定会受到怀疑。

胡刊坦言,作为一个参加工作不久的毕业生,思想上、行为上还有很多缺点和不足需要弥补和改正。在半年多来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胡刊也确实遇到过很多困难。农村孩子于城里孩子毕竟有着很大的差别,在刚担任四(1)班班主任时,他就深刻的意识到了,班里大部分孩子的基础知识不牢,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等。面对如此之多的问题,他并没有被困难折服,除了每天的备课、批改作业之外,他还坚持向学校老教师虚心求教学习怎样去管理好自己的班级,怎样帮助孩子们提高成绩。作为一所处在偏远地区的学校,在校学生大多是留守儿童,为了帮助孩子提高成绩,每天下午放学都会花上半小时帮助孩子们复习,针对性的指导孩子们完成作业。经过长时间的努力,现在他班上的孩子的学习成绩也有了一定的提高。

                                    

他不仅是孩子们学习上的老师,也是他们生活中的老师。由于许多孩子住在离高岚乡较远的村里,大部分学生选择寄宿学校,生活上缺少家长的照顾。对于每个孩子他都呵护有加,除了每晚的查寝,平时课余生活中他对学生的关爱也是无微不至的。班里有很多孩子身体不好,他得知情况后,便自己掏钱买了许多的药备用。有时候有突发情况,他更是带着他们去医院看病,把自己的学生当作是自己的孩子一样。“我们乡里经常停水,一停就是好几天。”胡刊的同事说道:“每次停水,他都是第一个在学校的水井旁守着,帮助每一位来打水的学生打水。”

生活中的他也很勤俭朴素。去年新招录进来的年轻老师人数很多,来到我们学校生活没多久,就开始有不适应,想着以前在县城过惯了好日子吃好喝好。但是他在学校却和大多数老师不同,学校食堂的伙食不好,每次他在叮嘱学生做到不要浪费的情况下,自己也是以身作则,严格的要求自己。                     

对于胡刊来说,在高岚中心学校工作的时间虽然还很短暂,但是收获的工作和教学经验却是丰硕的,最大的收获莫过于“转变”二字,可以说,他这半年来是趋于成熟了。校园生活给予了胡刊专业知识,树立了他“学高人师、身正为范”的职业理念;在工作中,他从一个想得不多、考虑不深的青涩的大学生成长为有理想、有信念,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不断完善的出色的毕业生,为他之后不断实现理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价值不在于你拥有多少,而在于你留下多少。”胡刊的备课本上一直写着这句话,他说这是他刚来到学校看到学校的环境以及工作之初与孩子们、同事们相处之后写下的座右铭。每当遇到工作上的困难,他都会翻看这句话。他深刻地意识到,作为一名偏远山区的农村教师,他的使命是重大的,不光为了要教好每个孩子知识,同时也要教会他们做人。工作中,他要严谨认真,为每个学生负责;生活中,他也想到的是孩子们,要时时刻刻给孩子们树立良好的榜样。而这句话,便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他,为了自己的梦想,要时刻奋斗。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