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21日上午,《人民文学》杂志编辑刘汀先生应新余市文联邀请赴渝讲学,新余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40余师生参加讲座,我十分有幸聆听了刘汀先生的讲座。刘汀先生的讲座主题为《从读到写——有关当下诗歌创作的一种思考》其中着重谈了自己对诗歌创作的思考。
刘汀先生认为,创作诗歌首先要勇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刘汀先生首先阐述了自己对当代诗歌从新时期到朦胧诗派到当今诗歌繁荣的观察发现:认为80年代对诗歌是一种有意义的追求——追求文学的意义、诗歌的意义。而90年代市场经济的时候、出现了经过很多社会变革的时候,诗人发现无意义本身就是一种意义。其中以伊沙的《车过黄河》《结结巴巴》、乌青的《对白云的赞美》为例,阐述语气词的表达方式特点并将其带入到了诗歌和文学秩序中。其中特别将《结结巴巴》与《对白云的赞美》的诗歌特点做对比,认为作为一个成熟的读者要认识到伊沙、乌青在诗歌创作上的创新性。在诗歌的创作上要勇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探索诗歌的新文体格式,倘若依葫芦画瓢,那只能是东施效颦。刘汀先生总结口语诗的优点亦是它的弊病:什么都可以入诗,但不是什么都能成为好诗。成为好的作者即需要触角的敏锐性,又需要记忆的精湛性,才能够写出独特的东西。
其次,创作叙述诗不能只闻美食的味。刘汀先生认为叙述诗是一个传统,它以事为中心、以事为本体。而诗的叙事以诗为核心、以诗为本体。刘汀先生认为现代的诗歌发展一直停留在90年代诗人与伊沙所反对的表层上面,并表明当代诗歌发展一定要反省诗歌的发展和跟上最新的、最敏锐的、最具有前沿性的诗歌方向。刘汀先生具体赏析了云南诗人雷平阳的《亲人》及《杀狗的过程》,认为雷平阳先生的诗抒情与写物融合,以 “耗尽了我的青春与悲悯”“这应该是杀狗的唯一方式”等文字将诗歌情绪推向高潮,由广到狭的具体化写法将小爱化成大爱。雷平阳先生写诗技术极其高超,字不含情却句句满情。刘汀先生从谈雷平阳的诗歌从而引发到诗歌的创作——要多读诗,多做文本分析。诗歌创作者要认真发掘优秀诗歌中可取的地方,即不能全盘接受,又不能全然不受。全然不受,就像从美食旁过闻个味,没有尝到,就是浅尝辄止、蜻蜓点水。
第三,不要让无意义的东西稀释你的诗意。刘汀先生赏析了十余首新余市诗歌爱好者的诗歌《天伦之乐》《我们》《水北草原》《马卡龙色的春天》等。刘汀先生认为诗歌要遵循三大原则,一是写诗诗不自知的,二是写诗要注重事实的诗意和诗的诗意,三是要注重好句子、好段落和好诗的区别。在对诗歌的赏析过程中,刘汀先生提出写诗要勇于突破文字所给的固定概念与框架,不要让无意义的东西、没有表现力的东西去稀释你的诗意。像“烟雨江南”“江山社稷”“纵横交错”等词给人的固定思维已经被框定,而用这些词出现在诗歌上会限定读者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就像一杯浓酒兑了水,就是淡。在标题上要写出境界,营造新境界,标题要提供意义、具有不可取代性。在内容意向的选择上,不要局限于物,过于全面的稀释,要点到为止。当想具体物化一件物品一个事件的时候,可以点到最具有代表性特征的地方,从而引入到更深更广泛的层面,使诗意更具有深远、蕴含性。
最后,在互动环节中刘汀先生回答了读者对诗歌的疑问。在什么样的诗歌才能流传久远的问题上,刘汀先生认为诗歌的普及度受着政治、经济、市民生活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但诗歌的伟大性并不在于其普及广度,在于是否影响了最伟大的心灵,而这颗受影响的心灵能影响到一代人甚至是几代人,才正是诗歌作为一种文学艺术最为重要的运用。此次的讲座令听者醍醐灌顶,更为深刻的认识到诗歌创作的内外意蕴,以及诗歌伟大影响力。正如刘汀先生所说:普及的不一定是最有营养的,而有营养的却一定是具有内外意蕴的。
文/16汉语言文学班 刘梦思
尊龙凯时的版权所有:尊龙凯时 copyright©2018 新余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地址:江西省新余市高新区阳光大道2666号 电话:0790-7138730 邮编:338004